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要求,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6月30日至7月4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盐城东台市三仓镇革命老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团队充分发挥建筑工程专业特色,将深奥的建筑知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科普体验。
红韵浸润:在童心播撒信仰的种子
7月2日至3日,社区文化中心内热情四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团队与三仓镇暑托公益服务项目联动,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成长。
“这是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的地方。”7月2日,志愿者在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了一节红色手工课。志愿者拿起剪好的红色卡纸,向孩子们讲述背后的红色故事。三仓镇作为革命老区,曾见证过无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拥有丰富红色资源,团队特意准备了“南湖红船”木制摆件模型、七一建党节金箔画、建党百年征程剪纸等手工材料。在志愿者指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粘贴、剪裁、拼装。制作七一建党节金箔画时,孩子们用金箔小心翼翼地装饰画面,在光影流转中感受党的光辉历程;剪裁建党百年征程剪纸时,志愿者边示范边讲解剪纸中蕴含的历史事件,让红色记忆在指尖流转。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举着完成的红色手工作品合影时,一抹抹稚嫩的身影里,红色的力量正悄然传递。
乡土筑梦:用知识拓宽成长的边界
在三仓镇东台红军小学旁的文化活动中心里,“建筑之美”小课堂成为孩子们目光的焦点。
“大家看,不用一根钉子,这些木块就能牢牢拼在一起,这就是咱们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榫卯结构!”志愿者手持简易榫卯组件,生动地讲解着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和工匠精神。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对这种神奇的结构充满好奇。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榫卯结构的原理展示与动手拼装体验,志愿者还精心准备了“桥梁之美”、“东台特色建筑”等专题分享。通过精美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讲解,孩子们领略了不同桥梁的形态与力量之美,也认识了家乡建筑的独特风貌,对“建筑”有了更直观和亲切的理解。
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分组合作,有的认真研究图纸,有的发挥想象力自由拼搭,共同完成简易榫卯模型或简易桥梁的搭建。在互帮互助、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团队协作精神悄然萌芽,抽象的“结构”、“承重”等概念也变得触手可及。
温情陪伴:让关爱成为成长的力量
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团队深入三仓镇官苴村和兰址村进行调研走访。在与村干部的座谈及入户走访中,团队了解到,除了情感陪伴,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对开阔视野、接触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村里的困境儿童平时不爱说话,也不太愿意聊到家里的事,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其实很好奇。”官苴村村团支部书记孙水秀的介绍启发了团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团队决定将“建筑科普”作为打开孩子心扉、播撒知识种子的重要载体。
在兰址村开展留守儿童家庭实地走访时,志愿者们用同龄人的热情感染着被访者,在在志愿者们的交流中,被访儿童也表示自己想好好读书,将来走出村子上大学,并向志愿者了解了很多大学和专业的问题。
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团队精心设计了“不倒森林”、“珠行万里”等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与团队合作项目。活动现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大家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全情投入——“不倒森林”里,每个人都专注地守护着手中的杆子,在默契配合中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珠行万里”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用管道传递着小球,在接力中学会了耐心与沟通。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原本有些腼腆的孩子渐渐放下了拘谨,主动与同伴交流互动。通过这些充满乐趣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情绪管理的小方法和人际沟通的小技巧,更在一次次成功的合作中增强了自信心,深刻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与力量,心灵在欢声笑语中得到了温柔的呵护与健康成长。
结语:让梦想在乡土间持续生长
在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为革命老区的留守儿童送去了关爱。他们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健康,更以专业为媒,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和传统智慧的大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与创造的种子。同时,深入乡村一线的经历也让志愿者们受益匪浅。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如何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
正如团队指导老师张爱芳所说:“这段经历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大思政课’就在广阔天地间。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认知、锤炼本领,这正是青年成长最生动的课堂,也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出真正的价值。”(建工学院 李艺/文 李蕊含(学生)、潘欣锐(学生)/摄 张爱芳/审)